2007年員工旅遊去了澳門,當時沒有留下些什麼記錄,
只知道買了一本令我愛不釋手的澳門post card...
直至今日也不捨得寫任何一張出去...哈哈哈
下雨天無意間在電腦裡發現當時有感而發寫的東西,
現在看來還是覺得很有趣,也就順便和大家分享一下,
當然,不可能原封不動的放上來,境隨心轉,字也需要改變。
看看照片,看看文字,隨意看看...
那是我第一次去澳門。

也是第一次和公司同事一起出國,感覺很酷!

在我短短三天的旅程看來,
澳門是個東西合壁,融合得很有趣的一個地方,
她很中國,同時也夠西方。

她曾經是中國的一份子,被佔領,被收復,被割讓,被租借,又回歸,
來來回回之間情結糾葛,不斷產生新的結晶。
中西交會下,衝突並不少,但隔闔卻不多,
建築、飲食、宗教、生活方式…
你可以發現用不同的語言他們正對話著;在交迗替換的時間裡,
可以感受到濃濃中國的影子,也可以嗅到西方深遂的輪郭。

再往南一點,不用走太遠,
就可以見識到新興娛樂事業在這小小島上的蓬渤發展。
澳門一直在變,一直在改變,也尋求改變。

可是她不曾改變歷史,反對歷史,甚或毀滅歷史,
進而選擇了保留與共存。
對生活來說,歷史是一種文化,既是過去,也是未來。
五光十色的燈紅酒綠,香豔刺激的壽司吧配上無醉不歸的豪氣,
是澳門;
矮房涼亭的寧靜街燈,口味濃厚的葡式菜肴與飲茶文化談笑風生,
這也是澳門。
一個國度兩樣情:一個地方,好幾種聲調。

對於這樣的存在,我不懂得批評指教,但喜歡,也很羡慕。
澳門人能夠忠於自己,享受在中與西對比間的平衡與衝突,
也創造出專屬的和協。
故事般的繁華與沒落,奢華間點綴著平凡樸實的街景,是台灣少見的。
蕃薯島的城市裡,建築與人物常常沒有對話,他們只願意走自己的路,
深怕與別人有交集似的駐立著,在缺少獨特性的存在裡游移。
這點常常讓我感到不解。

一直在找尋自我,然而「自我」又是什麼呢?
在觀賞別人的時候不禁又想到自己,
要往前的時候,最好先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向前走,不忘記初衷。
這讓我想到了安藤忠雄先生曾經表示,
「建築不能僅僅只在於表現個人,更是要在乎它整體的感覺」

這話說得真好。
人活著,也是這樣,不是嗎?
我們到底為了什麼要蓋房子?要念書?要賺錢?要買車?要健身?
還不都為了生活。
但我們卻常常為了要蓋房子,要念書,要賺錢,要做很多
為了生活而做的事,
而忽略了「生活」 這個初衷。

很有趣吧! 這樣複雜的事,大概只有號稱萬物之靈的人會一再的嚐試。
澳門之旅給了一個開端,即使現在來看,也不失為一個很棒的起點,
從尋找自己的歷史開始融合吧!
想要忠於生下來的那個原味,也得接受環境成局下的人生片段,
才能開發出新的美味,也才能碰撞出另一個奇蹟。
生活不就是這樣,要懂得獨立站著,也要學會平和的溝通與合作。

p.s. 這篇文章借用了許多朋友的照片,是一位拍超照來很有感覺的可愛女生。
她的網誌也很好看,有空去瞧瞧吧!
justing